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2024-05-17 02:57

1.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  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2. 世界经济走向,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经济一体化源于西欧,其本义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因此有学者简单地表述为“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此外,经济一体化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设立机构,形成共同的内在管理机制,制定共同的制度规范,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续一体化的动力。所以,组织性和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民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制约,国际社会中的动荡、冲突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时而会阻碍全球化的进程。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国际环境下,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强国的战略选择。
  欧洲的历史和地缘因素决定了欧洲走向一体化的道路,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增强了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欧盟已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尽管长时间的欧洲历史是以战争和分裂为主线,但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在共同渊源中存有基本认同,这些共同渊源可以归为三个部分:希腊哲学、罗马法和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社会伦理。正是这一共同的文化传统为欧洲最终走向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时期,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为标志;欧共体时期,以1967年煤钢、原子能和经济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为标志;欧盟时期,以1993年欧盟的成立为标志;制宪时期,以2003年欧盟宪法草案提交讨论为标志。
  2.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在原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于1992年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制定了许多法规,包括逐步取消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等,加快了墨西哥吸引外资速度,特别是美国投资。美墨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墨西哥需要美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美国需要墨西哥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墨西哥来说,既增加就业机会和出口份额,又促使其进行内部调整并提升了本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加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其赢得了经济发展空间,尽管墨西哥的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是受益的。

  3.东亚区域一体化——孕育多种机遇和活力的未来亚洲振兴的关键

  东亚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东亚经济所孕育的生机和能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但相对于欧洲和美洲,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却滞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发展同东亚周边国家(指日、韩和东盟10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同东亚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是:2002年我国与东盟达成要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日—新自由贸易协定业已签署:“10+3”(东盟10国与中、日、韩)模式已在发展形成中;中、日、韩三方合作也在探索中。

  世贸组织虽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她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制约.真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有待数年.

3.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什么

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找不到任何别的国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有观点认为这种发展不能持续,因为高增长只是因为原来经济基数低。这种说法理据薄弱,古代中国经济基数也很低,而据经济学家麦迪逊(Angui·Miaddison)的估计,汉朝至1952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不足20%。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持续这种发展呢?在这个问题的各种论争中,比较中肯的理论是要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它生产的商品是否符合自身比较优势,而后者又与其生产要素的禀赋(factors endowment)紧密相连。生产要素禀赋是指该国拥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土地、人力资本等等生产要素,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同要素间的相对比例。中国的劳动力远比资本丰盈,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比劳动力更充足的国家,则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的经济原理若运用恰当,可以非常有效地解释极为复杂的现象。违反上述原理的后果可以是十分严重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了不少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生产的成本效益低下,企业是依靠政府补贴才得以生存。直至今天,这类企业严重亏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过,上述理论未提及的是,若无对外开放的政策配合,中国很难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这么大,人民需求的产品极度多样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等产品都会有需求。若无国际间分工生产和贸易,即使某些产品不符合比较优势,中国也不能不生产它们。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容许中国发挥其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多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动态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加,跨国投资随处可见,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来往非常频繁,各国经济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运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虽然正确,但对这个新现象没有详细讨论。研究当前中国发展的策略,绝不可忽视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世贸组织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并为跨国经济活动建立了不少共同的游戏规则,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并大量节约交易费用。第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信息的流通了产生革命性影响,明显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但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更使许多以前不可能出现的投资活动变得十分平常。若没有现代科技帮助外商掌握中国的市场情况,我估计大部分的涉外投资项目,根本不会出现。
  首先,因为国际分工会更加明确,中国更应注意生产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勉强依靠政府补贴去支持一些与生产要素赋有量不相适应的产品。过去的经验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效。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某些要素是相对稀缺还是充足,会变得不那么明确。例如,中国的资本本来稀缺,但假若外资流入障碍消失,资本会变便宜,可动用的资本增加,产品的结构也会改变。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最大,所以它的禀赋将来最不重要。各国主权及移民政策的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太大地改变劳动力禀赋。不过,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比普通劳动力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或许比不上资本的流动性,但比劳动力的流动性要大得多。在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流动性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策略应有什么调整?
  中国入世后,外资会增加,以前成本效益低的产品,不见得仍将如此,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中国资本相对稀少(大陆银行的存款总额只是香港存款总额的两倍多),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所以必须更注意如何吸引外资。资本如何运用,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每年的储蓄量超过GDP的1/3,但积累的资本,不少都用于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这种情况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吸引外资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廉价的劳动力及中国的内销市场,而前者更为重要。如果中国没有廉价的劳动力,外资大可以选择在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市场。但长远而言,如果中国只能提供低技术的劳动力,把资本投到中国,回报率也不一定很有吸引力。事实上,过去20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日渐下降,其利润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积极培养人才。
  提升人力资本好处明显。第一,知识增加可以更好地应用到生产,提高生产力,国民的收入会因此增长。第二,国家吸纳当代最新科技知识的能力会更高,更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差距。第三,在自由市场中,从来都是资本跟着人才跑,哪里有人才,哪里的生产力便发达,投资环境便越理想。反之,若人才短缺,即使劳动力便宜,外资也不一定愿意去,甚至本地资本也会流走。第四,人才多的地方,能更有效地孕育新一代的人才,从而更能保证经济发展不断持续。培养和输入人才,是改善要素禀赋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培育人才一般而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提供投资人力资本的激励,二是提供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让缺乏资源的人也可以努力学习。中国近年人才市场日渐开放,人才的回报比以前大为改善,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已经可观,这是推动中国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至于提供机会,目前主要仍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些大城市中,重点学校的精英教育搞得很好,不少学生将会成为社会栋梁。农村的教育投资则极度缺乏。这不但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对将来产业的升级,走向科技化、信息化造成重大的障碍。增加在农村的教育投资,应是中国当前优先的发展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什么

4. 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有什么问题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严重危机。但是,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频繁互访,并设立首脑热线,及时就全球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彼此都认识到,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双方都在处理南北关系时表现出务实性和灵活性,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国家之间要求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呼声很高。
  从消极方面看:(1)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出让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从理论上看,主权让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钻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发的,这本身就是出让主权的结果。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紧急援助贷款,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出让主权,放弃亚洲发展模式为条件的。有的东南亚国家把这一模式称为“新殖民主义”。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2)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经济,其成果按实力分享。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财富的集中程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资料显示,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还有13亿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全球还有1亿人每天在挨饿,15亿人上不起学。
  (3)使南南合作面临挑战。七八十年代,在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南方国家组织的主导下,南南合作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视为南方国家摆脱北方的经济控制,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乏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上存在互补性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这又要求首先加强南南合作。
  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特别是弱国、小国,都希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又往往力不从心,于是有着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国家就通过区域内国家的联合,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近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60年代只有9个,70年代发展到28个,80年代有32个,到1997年达107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的还参与了多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地区范围内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区化的经济组织是以承认成员国主权平等为前提的,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而比较注意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且,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规范,这就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美洲国家组织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调解了厄瓜多尔和秘鲁长达50多年的边界争端,两国议会都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保证国提出的解决有争议领土的方案,这是在地区一体化框架内和平解决争端的成功范例。西非经济共同体也成功地化解了长达9年的利比里亚内战。
  三是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其成果,这就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地区政治一体化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例如:建立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1995年扩大为15国的欧洲联盟,盟内生产总值达到7.5万亿美元,占该年全球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1/3,首次超过美国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26万亿美元。欧盟成为与独霸世界的美国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政治联盟和经贸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向建立全面超国家一体化的欧洲联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促进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1999年1月1日,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这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由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它将大大增强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并进一步冲击美国经济和它的世界霸权,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亚洲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在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主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7]。展望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对国际关系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种种特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的振兴与发展。

5.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页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6.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什么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际GDP增幅几乎已达到700%。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找不到任何别的国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有观点认为这种发展不能持续,因为高增长只是因为原来经济基数低。这种说法理据薄弱,古代中国经济基数也很低,而据经济学家麦迪逊(Angui·Miaddison)的估计,汉朝至1952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不足20%。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持续这种发展呢?在这个问题的各种论争中,比较中肯的理论是要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它生产的商品是否符合自身比较优势,而后者又与其生产要素的禀赋(factors endowment)紧密相连。生产要素禀赋是指该国拥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土地、人力资本等等生产要素,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同要素间的相对比例。中国的劳动力远比资本丰盈,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比劳动力更充足的国家,则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的经济原理若运用恰当,可以非常有效地解释极为复杂的现象。违反上述原理的后果可以是十分严重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了不少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生产的成本效益低下,企业是依靠政府补贴才得以生存。直至今天,这类企业严重亏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过,上述理论未提及的是,若无对外开放的政策配合,中国很难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这么大,人民需求的产品极度多样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等产品都会有需求。若无国际间分工生产和贸易,即使某些产品不符合比较优势,中国也不能不生产它们。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容许中国发挥其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多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动态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加,跨国投资随处可见,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来往非常频繁,各国经济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运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虽然正确,但对这个新现象没有详细讨论。研究当前中国发展的策略,绝不可忽视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世贸组织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并为跨国经济活动建立了不少共同的游戏规则,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并大量节约交易费用。第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信息的流通了产生革命性影响,明显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但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更使许多以前不可能出现的投资活动变得十分平常。若没有现代科技帮助外商掌握中国的市场情况,我估计大部分的涉外投资项目,根本不会出现。
  首先,因为国际分工会更加明确,中国更应注意生产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勉强依靠政府补贴去支持一些与生产要素赋有量不相适应的产品。过去的经验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效。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某些要素是相对稀缺还是充足,会变得不那么明确。例如,中国的资本本来稀缺,但假若外资流入障碍消失,资本会变便宜,可动用的资本增加,产品的结构也会改变。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最大,所以它的禀赋将来最不重要。各国主权及移民政策的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太大地改变劳动力禀赋。不过,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比普通劳动力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或许比不上资本的流动性,但比劳动力的流动性要大得多。在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流动性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策略应有什么调整?
  中国入世后,外资会增加,以前成本效益低的产品,不见得仍将如此,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中国资本相对稀少(大陆银行的存款总额只是香港存款总额的两倍多),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所以必须更注意如何吸引外资。资本如何运用,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每年的储蓄量超过GDP的1/3,但积累的资本,不少都用于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这种情况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吸引外资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廉价的劳动力及中国的内销市场,而前者更为重要。如果中国没有廉价的劳动力,外资大可以选择在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市场。但长远而言,如果中国只能提供低技术的劳动力,把资本投到中国,回报率也不一定很有吸引力。事实上,过去20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日渐下降,其利润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积极培养人才。
  提升人力资本好处明显。第一,知识增加可以更好地应用到生产,提高生产力,国民的收入会因此增长。第二,国家吸纳当代最新科技知识的能力会更高,更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差距。第三,在自由市场中,从来都是资本跟着人才跑,哪里有人才,哪里的生产力便发达,投资环境便越理想。反之,若人才短缺,即使劳动力便宜,外资也不一定愿意去,甚至本地资本也会流走。第四,人才多的地方,能更有效地孕育新一代的人才,从而更能保证经济发展不断持续。培养和输入人才,是改善要素禀赋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培育人才一般而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提供投资人力资本的激励,二是提供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让缺乏资源的人也可以努力学习。中国近年人才市场日渐开放,人才的回报比以前大为改善,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已经可观,这是推动中国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至于提供机会,目前主要仍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些大城市中,重点学校的精英教育搞得很好,不少学生将会成为社会栋梁。农村的教育投资则极度缺乏。这不但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对将来产业的升级,走向科技化、信息化造成重大的障碍。增加在农村的教育投资,应是中国当前优先的发展策略。

7.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在于概念的不同,目的的不同以及本质的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经济活动制度的趋同、协同、认同,就是让要素趋向自由流动、政府传统管理趋向放松,就是整合全球市场及其规则、秩序,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从少数国家富裕走向共同繁荣,从自由竞争走向规范竞争,从不协调发展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和进化。经济全球化既是过程,也是趋势,同时也可以作为目标,与国家经济目标相结合。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拓展资料:1、概念不同经济一体化理论是指加入同盟的国家有区别地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的商业政策。 广义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2.狭义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4.经济全球化制作所有已制单的单据的余额,原理为期初余额+(或-)本期发生额(包括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只是在选项时有无包括已记帐凭证,就是范围,一般应选择包括未记帐的凭证。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8.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俩有区别么。。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
经济一体化理论是指加入同盟的国家有区别地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的商业政策。 广义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2、会计科目不同
经济全球化制作所有已制单的单据的余额,原理为期初余额+(或-)本期发生额(包括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只是在选项时有无包括已记帐凭证,就是范围,一般应选择包括未记帐的凭证。
而经济一体化需要各个科目的余额,一般包括上期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等。通俗点说就是跟据汇总的凭证而形成的每个科目的余额,而这些科目分属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形成的等式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职责不同
经济全球化负责本单位财产物资的统一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财产清查,健全保管、领用、维护、赔偿、报废、报损以及人员调动交接制度,保证账物相符。
而经济一体化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资金的筹集计划和使用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以及生产、经营、供应、销售、劳动、技术措施等计划,按年、按季、按月进行编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