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

2024-05-17 02:25

1.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

 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我整理的  高二历史  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2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  散文  与汉赋
  1、先秦散文
  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
  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一派以韩愈为首。
  2、宋词
  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
  ②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
  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
  ①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②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
  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  文化  意义。
  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说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3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9课)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②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④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活动:A.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B.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C筹划海防D创办新式学堂
  ⑦失败标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⑧积极作用:A.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课)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①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②此外,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

2.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必修2的笔记~~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3.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4.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农业的起源    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 
                          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
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设施的完善: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细                     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     生产方式的变化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生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
  产                                  产生: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特点  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形成:商周时期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
                          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                            大量公田抛荒
古                     表现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                  时间:战国时期
的                         私田逐渐私有
土     私有制确立   原因   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宋初: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中               出现:东汉时期
  国    田庄经济   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
  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
  代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土                      秦朝:产生
  地    租佃关系   发展   汉代:较普遍
  制    日益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度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原因  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                            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
经                      特点  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                                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                      经济地位  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
的                  原因:主要是战乱
的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南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农               青铜冶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               炼技术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   金属冶炼    炼技术  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   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丝织技术  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耕             棉纺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
时                                   手工业部门
代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           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手                东汉末年:青瓷
工           制   南北朝:白瓷
业  从烧陶   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   技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术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特点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         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手工业经营               优势与  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方式的变化                 不足        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兴起: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经营方式             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     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农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耕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时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代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商  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业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与               发展         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市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周秦至唐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农   城市的繁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耕              宋代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代              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商               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       
业                         集权的思想
与                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
城   重农抑商          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市               演变         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
近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代                        商业  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前                              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                       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                  条件   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展    资本主义生产         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与    因素的萌芽    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迟                         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滞                  概况   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 
      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措施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       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
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抑商与禁海         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
禁海        反清斗争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
                              化专制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   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篇幅所限,不能详述,如觉得有价值,可告知邮箱或QQ,我将原版发给你。

5.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
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
、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
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
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
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
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
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
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
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
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
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
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
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
: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   唐朝  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
;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
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
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
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
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
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
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
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
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
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
,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
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
了国家的安全。
  第5课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
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
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 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向西走,两个“伦”)
  影响:1、“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
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 欧洲社会出现了
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 ”和“价格革命”;贸
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
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
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
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三次英荷战争:原因—英国颁布《航
海条例》
  (3)英法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
战败
  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
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
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2、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
的发展       3、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世
纪中期)——蒸汽时代
  一、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
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社会稳定
  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
原始积累
  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
足的劳动力
  市场:“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
场(最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新兴的棉纺织业: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
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
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面:美国——轮船(富尔顿)、英
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
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3、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
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
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
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2、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
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速4、 社会关
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5、政治: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
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6、世界:19世纪中后
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
纪初)——电气时代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
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
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
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
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3) 出现
垄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
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
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
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③ 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
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
: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
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
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
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
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
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
制度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
自然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6. 求高一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                            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详参p114-115。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7. 高一历史必修二.

同学,你好,我是刚刚毕业的文科生。
A选项是由上海浦东到浦东机场的磁悬浮列车,于2000年计划兴建
B相信你应该知道,人力车很早就出现了
C     本店不进日货物   1915年,为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国人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D应该是小洋楼,应该是从1840年英国侵入中国后后出现的,具体时间我认为应是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后  故选A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

8. 高中必修二历史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为其它国家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因此说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有疑问请再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