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024-05-16 16:33

1.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成因:随着新航线的开通,世界各地区从孤立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拓展资料: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现在经常都在说经济全球化了,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1、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贸易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相对平稳的发展,以及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少,世界贸易流量在近几十年当中增长十分迅猛。许多数据显示,现在世界各国贸易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是面向世界市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2、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国际间直接投资超过了贸易的增长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球跨越边界的资本流动的增长超过全球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增长,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指的是拥有在两个以上的在国家间协调和控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的企业。4、金融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金融活动也日益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的是全球金融活动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现在人们对金融全球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简述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进国际分工
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

3.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兼并,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挥比较成本优势。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如果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值得欢迎的,前关贸总协定总干事萨瑟兰认为:“全球化的经济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愉快和欢乐,而且还带来了许多烦恼和痛苦。樊纲认为,全球化能快速带来资本和技术,但不能快速带来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管理能力,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不利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它把可口可乐、摇滚乐连同艾滋病、海落因等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较量,是不同重量级别的拳击手同台竞争。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既无可反对,也无法回避。这跟我们无法阻止地球自转和抱怨恶劣的天气毫无用处一样。我国历史发展表明,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而只能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此进程中趋利避害。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市场体系扩大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优势,包括新技术的控制,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展,以及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来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希望获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些好处,而考虑更多的是风险防范问题,如维护经济主权、经济安全,同时又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充分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更进一步讲,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所能选择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产生和变革。而现代经济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外在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必须积极从外部引进。否则,单纯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技术进步为例。现代技术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在始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经济技术和都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发明专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 1983年则下降为0.002,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地进口这些技术和方法。固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很重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基本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从实践来看,凡是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后起国家,无一不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日本和韩国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根据统计,1970—1990年,日本累计进口技术81498亿日元,1990年,日本的技术进口仍然大大多于出口。长期的技术进口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60至8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以引进为主,特别是80年代可谓是韩国技术引进的黄金时期。据初步统计,1981—1987年韩国引进的技术共2598项,是过去25年总和的60%;专利支付费约15亿美元,为过去25年总数的77%。”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发展中国家如果不积极从外部引进技术而依靠闭门造车,将不断拉大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永远停留于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需要全球经济体系,更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别无他途的唯一选择。  固然,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面临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但只要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问题上总是持悲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竞争力。其实,这一观点明显地严重低估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根据测算,过去10多年里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工资率平均每小时不到2美元,而发达国家则为18美元,欧洲工人的单位工资是东亚工人的4倍,但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却不大。固然,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等因素,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影响程度并不大。如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无法抵消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样,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也难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日益转向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可以不断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并赶超发达国家。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奉行开放型贸易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发达国家。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一员,并且在汽车、半导体、信息处理、电信和核能等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
  二战以后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的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经济顺利发展。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与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发展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相形之下,那些较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当迟缓。总体来说,快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稳定,过去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的50%以上。  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些人看来,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上的穷人和使富人更富的工具。”中国的一位学者更是明确地指出: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常常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按照这些学者的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经济全球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式的道路,并积极发展南南合作,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  仔细考察上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不过是普雷维什(阿根廷经济学家)“中心一外围论”的翻版。该的核心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当今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国家是技术创新者、制成品生产者和经济利益获得者,而外围国家则是技术模仿者、原材料提供者和中心的附属。两者的贸易关系是,中心向外围出口工业制成品,外围向中心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低、需求收入弹性小,双方贸易的结果是经济剩余流向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处于受剥削的附庸地位,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同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坚持“集体自力更生”原则,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同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相对抗。  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论”已被实践证明是极端片面的,给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连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本人也完全放弃了“中心一外围论”的核心——中心外围利益完全对立、外围要取得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与中心的联系的观点,转而强调中心和外围的相互依存性。在代表普雷维什后期思想的《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这篇论文中,他反对中心地区的财富基本上是外围地区创造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心地区巨大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普雷维什指出,中心和外围利益趋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地区采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同样会给双方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明智的做法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  否定经济全球化的人士非常推崇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民族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认为这是“对第三世界前途的一种新的探索。”不可否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从理论上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作为一种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却是反化的,是一种借民族传统来排斥现代文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它往往同极端保守的宗教结合在一起,以禁欲主义的经义来压制人民对现代世俗生活的追求。  至于这些学者所提出的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是不可行的。固然,南南合作和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排斥任何国际分工的发展道路相比无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实践表明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南合作的经济意义远没有意义那么大。早在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满足排斥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市场需要,开始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成功的。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创造效应,它表现在区域内部贸易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增加值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0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5%,而欧共体国家的这一指标1990年就已超过了60%。这表明,即使不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各个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增加值也是微不足道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普遍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纳其它成员国的商品。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结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合作经济规模小,也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 (3)尽管组成经济集团的国家之间一般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但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往往使区域内部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的措施得不到实施或不能按时实施。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的政策协调还面临以下两个特殊的障碍:其一,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这给区域集团成员国统一关税尤其是降低关税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二,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统一往往造成了苦乐不均,需要建立类似欧共体“农业共同基金”的机制给利益受损的成员国以补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这类基金所带来的沉重负担。(4)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是获静态收益,从长远来看,通过贸易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更为重要。而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一般技术水平都很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展区内贸易而达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  不可否认,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从经济全球化中所分得的“蛋糕”的分量不可能完全相等。由于的原因,发达国家在目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短期来说,发达国家分得“蛋糕”的分量要大一些。但是,绝不能就此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参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如果回归传统,像过去那样走内向型的发展道路,其结局也必将像过去那样,只能是停滞,甚至灭亡。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

4. 历史: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表现 。谢谢

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6)跨国公司的推动。 

表现: 
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5. 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 历史: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表现 .谢谢

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6)跨国公司的推动. 
  表现: 
  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7.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对外贸易,吸引了大量外资,引进了技术与人才,利用了国际资源。中国是受益者。
②中国经济的 发展,能够为世界经济创造广阔的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资和解决 资金短缺问题,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为世界经济带新的发展动能。
③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共赢,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倡导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也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是贡献者。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8.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
    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例如: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远洋运输技术、航空货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和通讯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从1980—1990年空运成本从每吨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90年——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1930——l996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从330美元降到1美元,估计到2010年可以降至3美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快速、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样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才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的失控,从而使管理科学来了一次飞跃。它还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针对各地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赢利机会。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高中历史   )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不仅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在全球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90年代,那时所有外国投资的95%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6年就达到37%。
   
    正是由于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所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考虑参与这个进程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